1. 斯蒂芬·霍伊特(Stephen Hoyt)
- 风险并非完全负面:“风险不应仅仅被视为威胁,它同样蕴含着机遇。成功的风险管理不仅是减轻负面结果,更是识别并利用风险中潜藏的机会。例如,市场的不确定性虽带来风险,但也可能为企业开辟新的市场领域或推动产品创新。企业应转变思维,将风险管理视为战略机遇的挖掘过程,而非仅仅是防御性措施。”
- 风险管理需全员参与:“风险管理绝不是某一个部门或某几个专家的责任,而是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使命。从基层员工在日常操作中识别细微风险,到高层管理者在战略决策时考虑宏观风险,每个层级都对企业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只有当风险管理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融入到每一个业务流程和决策环节,企业才能真正有效地管理风险。”
2. 理查德·布罗迪(Richard Brody)
- 数据驱动的风险管理变革:“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数据是风险管理的核心资产。通过收集、分析海量的内外部数据,企业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识别和评估风险。例如,借助大数据分析客户行为模式,能提前察觉市场需求变化带来的销售风险;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处理财务数据,可更准确地预测财务风险。企业必须投资于数据管理和分析能力,以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风险管理模式转变。”
- 风险管理的动态适应性:“风险管理不是一次性的工作,而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市场环境、行业竞争、法规政策等因素不断变化,企业面临的风险也随之演变。因此,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必须具备高度的适应性,能够根据新出现的风险因素及时调整。企业应建立灵活的风险监控机制,实时捕捉风险变化信号,确保风险管理始终与企业实际情况相匹配。”
3. 凯瑟琳·香农(Kathleen Shannon)
- 风险管理与战略协同:“风险管理与企业战略紧密相连,二者相辅相成。有效的风险管理为战略实施保驾护航,确保企业在追求目标过程中避免重大风险冲击;同时,战略决策本身也会带来不同程度的风险,需要在制定战略时充分考虑风险因素。例如,企业决定拓展新市场的战略,必须同时评估市场进入壁垒、竞争态势、政策法规等风险。风险管理应贯穿战略制定、执行和调整的全过程,使战略与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
- 风险沟通的双向性:“风险沟通不应只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是双向的交流过程。一方面,风险管理团队要向管理层、员工、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清晰传达风险状况和应对措施;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倾听各方反馈,收集不同视角的风险信息。例如,一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可能发现管理层未察觉的操作风险,通过畅通的风险沟通渠道,这些信息能够及时反馈并得到处理。良好的双向风险沟通有助于营造全员参与风险管理的氛围,提升风险管理效果。”
4. 清府国内专家关点
- 风险管理的本土实践:“中国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不能完全照搬国外模式,必须结合本土实际情况。中国的市场环境、政策法规、企业文化等都具有独特性。例如,中国宏观政策对某些行业的调控力度较大,企业需要密切关注政策变化,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风险预警机制。同时,中国企业的家族式管理、人情文化等因素也会影响风险管理的实施,要注重在风险管理体系中融入本土文化特点,提高风险管理的落地性。”
- 新兴技术的风险管理双刃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风险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如更精准的风险预测和实时监控。但同时,这些技术本身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如数据安全、算法偏见等。企业在利用新兴技术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时,必须同步关注技术应用过程中的风险防范。例如,加强数据加密和访问控制,防止数据泄露;对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定期审查,避免因算法偏见导致的决策失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