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府风险管理中心
Qingfu Risk Management Center
清府实话
百家争鸣
清府评论

1. 彼得·伯恩斯坦(Peter Bernstein)

- 风险认知与决策:“风险与其说是关于未来将会发生什么,不如说是关于我们对未来知道什么以及我们如何利用这些知识进行决策。企业往往过于关注风险事件本身,而忽视了对风险认知的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始于对不确定性的深刻理解,通过严谨的分析和合理的假设,将未知转化为可知的风险因素,从而为决策提供坚实基础。例如,在投资决策中,不能仅仅基于乐观的市场预测,而要全面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情景及其概率,这样做出的决策才更具稳健性。”

- 风险管理的历史演进:“回顾风险管理的历史,我们看到它从简单的风险规避逐渐发展为复杂的风险权衡与管理策略。早期企业主要是通过避免高风险活动来保障自身安全,但随着市场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这种保守策略已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现代企业风险管理需要在风险与回报之间找到平衡,通过多样化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不仅要应对风险,还要利用风险创造价值。例如,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就是企业主动管理风险、追求收益的一种体现,但这也要求企业具备更高的风险管理能力。”




2.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

- 黑天鹅事件与风险管理:“企业在风险管理中常常过于依赖历史数据和常规模型,而忽略了那些具有极端影响、难以预测的‘黑天鹅’事件。这些罕见但破坏力巨大的事件往往能颠覆企业的运营和战略。传统的风险管理方法在面对黑天鹅事件时往往失效,因为它们基于正态分布等假设,无法捕捉到极端事件的可能性。企业应构建一种能够抵御黑天鹅事件冲击的风险管理体系,增加自身的‘反脆弱性’。比如,保持足够的现金储备、多元化业务结构,以便在意外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调整和恢复。”

- 风险管理中的过度自信:“许多企业管理者在风险管理中表现出过度自信,认为自己能够准确预测和控制风险。然而,现实中充满了各种未知和不确定性。过度依赖定量分析和预测模型,而忽视定性因素和潜在的意外情况,会使企业暴露在巨大风险之下。例如,一些企业在制定战略规划时,对市场趋势的预测过于乐观,没有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政策突变、技术革命等不可预见因素,导致战略实施过程中遭遇重大挫折。企业必须保持谦逊和敬畏之心,认识到风险的不可完全预测性,采取更加稳健和灵活的风险管理策略。”




3. 约翰·C·科埃略(John C. Coelho)

- 风险文化的核心地位:“企业风险管理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风险文化。风险文化不仅仅是关于制定规则和流程,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理念和价值观。在具有良好风险文化的企业中,员工从入职起就接受风险意识的培养,将风险管理视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合规要求。这种文化促使员工在各个层面主动识别、报告和管理风险。例如,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团队成员会自觉关注潜在风险,并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协作,共同应对风险,而不是等到风险演变成危机才采取行动。”

- 风险管理与组织变革:“随着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组织变革成为常态,而风险管理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进行组织变革时,如战略转型、业务重组等,会引入各种新的风险因素,如文化冲突、流程不适应、市场反应不确定性等。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在变革过程中提前识别这些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确保变革平稳推进。例如,在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时,风险管理可以评估新技术应用带来的数据安全风险、员工技能转型风险等,并协助制定风险缓解计划,使企业在变革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4. 清府国内专家评论

- 科技企业的风险管理特性:“科技企业由于其行业的快速发展和高度创新性,面临着独特的风险挑战。技术迭代迅速使产品和技术研发风险加剧,市场竞争激烈导致商业模式创新风险增大,同时,知识产权保护风险也较为突出。对于科技企业来说,风险管理需要更加注重前瞻性和灵活性。一方面,要密切跟踪行业技术趋势,提前布局研发方向,降低技术落后风险;另一方面,要建立快速响应的风险管理机制,能够在市场和技术发生变化时,迅速调整战略和风险管理策略。例如,当新的竞争对手推出颠覆性技术时,科技企业要能够及时评估对自身业务的影响,并快速制定应对方案,包括技术创新、市场拓展或战略联盟等措施。”

- 风险管理中的人为因素:“在企业风险管理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从风险识别的准确性到风险应对的执行力,都与人员的专业素养、责任心和团队协作密切相关。企业需要加强对员工的风险管理培训,提高其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同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风险管理,对于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风险的行为给予奖励。此外,营造开放的沟通氛围,确保员工能够毫无顾虑地报告风险信息,避免因内部层级关系或部门壁垒导致风险信息传递不畅。只有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